山東:石材大省 砥礪轉型
山東是全國石材大省,在石材資源、生產、消費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山東天然石材資源豐富且品質優良,可開采儲量約300億立方米,現有已開發開采礦山企業500余個,年產荒料800余萬立方米,已開發利用的石材品種達110余種,加之山東臨海,運輸便利,山東發展石材產業優勢得天獨厚。
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山東石材產業逐步形成礦山開采、板材加工、機械與工具制造、防護養護、清潔生產、工程應用、物流貿易及科研創新和循環經濟等完善的產業體系,成為山東省建材工業及新型材料領域的重要產業。
山東石材加工企業 魯石協/供圖
持續快速發展成就石材大省
統計數據顯示,連續20年,山東石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產量、出口創匯等指標,排全國第二位(福建第一位),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石材強省。
以2019年為例,山東省石材產量5400萬平方米,其中大理石303萬平方米,花崗石5097萬平方米。全省規模以上企業121家,產量1022萬平方米,其中大理石板材103萬平方米,花崗石板材919萬平方米,主營業務收入103億元,利稅18.5億元。全省石材產業從業人員50萬人,石材產業成為山東一些地方的財政支柱,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就業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山東石材資源分布點多面廣,全省16地市中13個地市擁有石材資源,已形成萊州、五蓮、平邑三大著名石材產業集群地。萊州市自20世紀90年代起便享有“中國石都”的美譽;五蓮縣花崗巖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中國花崗巖之鄉”“中國石城”;平邑縣是“中國石材之鄉”“中國花崗石之鄉”,中國江北最大進口石材產品交易基地。山東其余石材集群地還有平度、汶上、鄒城、泗水、寧陽、嘉祥、榮成、萊西、牟平、招遠等。
山東石材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全面快速發展是在進入21世紀。2000年以來,山東省石材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服務、協調和導向作用,扎實全面開展行業基礎性工作,每年都會組織多項全國或全省性重大專業活動,涉及行業管理、環保治理、標準化建設、備案管理、發展戰略研討、技術交流、品牌宣傳、產品展銷、對外交流等。
針對山東石材行業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山東石材行業協會都及時組織制定了多項政策性、綱領性的規劃、報告和標準等。如協會先后組織編寫了《山東省石材行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2009—2011年)》《山東省石材產業轉型升級方案》《山東省石材生產加工企業管理規范》《行業發展報告》等。2018年在行業內首個發布《山東省裝飾石材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山東省石材企業安全清潔生產管理規范》兩個團體標準;2020年參與起草了《山東省裝飾石材綠色礦山》地方標準。
萊州國際石材展覽會和青島國際石材展覽會連續舉辦多年,成為享譽業界的專業展會。2018年、2019年平邑連續兩屆國際石材博覽會,得到國內外石材界的肯定和參與。立足山東、放眼全球,山東省石材行業協會先后組織100余人次、71余家石材企業,3個考察團赴意大利參加維羅納國際石材展覽會及考察交流。2015年舉辦“‘絲綢之路’中國·平邑行——國際石材進出口對接會”。一系列對外交流與合作讓山東石材融入國際大市場。
行業整合整治初見成效
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在實現“量”的積累后,我國傳統產業近年來普遍面臨新的發展困境和“質”的挑戰。
2017年,各級政府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大氣污染防治、藍天保衛戰等“環保風暴”來臨;同時國家加大對礦山資源源頭管理,礦山關停壓力大,綠色礦山建設任務艱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成為石材行業的“必答題”。
2017年以來,山東石材行業積極貫徹落實“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圍繞轉型升級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心任務,加大了產業整合整治力度,加快了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步伐。
這個過程,對于一個經過幾十年積累才做大的行業來說,猶如壯士斷腕,前所未有。但經過全省石材行業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成效初顯。平邑、五蓮、榮成、寧陽四地表現出色,經過近三年的整合整治,基本達到預期效果,率先實現沒停產、不關停;鄒城、汶上、泗水正按照濟寧市大氣污染控制指揮部要求,整體規劃、退城入園、集中管理,目前有序進行中;青島(平度)生態建材產業園正在建設;萊州近期已再次啟動石材產業,礦山正在整合,礦權出讓,產業和園區規劃已完成,在夏丘、柞村建設智能生態產業園,減量提質,五年內把石材產業做到200億元。
整體來看,山東石材產業此輪整合整治初見成效,為未來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央企、國企、上市公司、股份制、民營企業共同參與的新格局形成;產業、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各石材產地加大對小企業整合力度,關停轉產不達標企業,退城入園,企業數量大幅壓減,規模顯著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礦山尾礦、鋸泥等加工廢料基本物盡其用生產新型建材產品;礦山企業在開采中普遍采用圓盤鋸、金剛石串珠繩鋸等機械化新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荒料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促進了石材礦山綜合利用、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數控機械、加工中心、智能化控制等先進板材加工設備等現代成套技術工藝與裝備得到推廣普及,行業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
產業結構調整要繼續加強
在采訪山東石材行業企業的過程中,《中國建材報》記者強烈感受到專業協會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1987年成立的山東省石材協會,是建材大省山東成立的第一個獨立的建材專業社團,山東石材行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有協會的引領。
而談到協會工作,有一個人繞不過去,他就是現任山東省石材行業協會執行會長、中國石材協會副會長周克繼同志。自1991年開始,他先后擔任山東省石材協會秘書長、副會長兼秘書長、會長等職,一路走來,在山東石材行業深耕30余年。可以說他既是山東石材協會的締造者和建設者,也是山東石材行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周克繼日常注重研究分析全省石材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習慣于統盤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探討行業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周克繼對推動山東石材行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后獲得“全國石材行業優秀協會工作者”“中國石材行業貢獻獎”“全國石材行業‘十二五’創新領軍人物”等榮譽。
周克繼認為,未來山東石材產業要按照國家五大發展理念和“雙碳”目標,堅定不移地向著綠色、生態、科技與創新方向做好轉型升級。
“需要說明的是,天然石材生產是一個機械切磨的物理過程,沒有窯爐煅燒,能耗很低,且生產過程不添加化學材料,不產生有害氣體及廢棄物(采取濕法作業可有效降低粉塵,生產用水和石渣石末均二次綜合利用)。”周克繼表示,石材產業本身并不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而是低能耗、低碳產業,做好了尤其如此,希望能得到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
此外,周克繼還強調,產業產品結構調整需要進一步加強:山東石材企業數量多,但龍頭企業少,國內前十名大企業山東占比少;產品以天然花崗石為主,大理石、崗石、石英石、進口石材比重少是山東石材產業的短板;產品創意設計、深加工、施工服務等仍是薄弱環節,大多數企業依舊停留在單純的原材料加工層面,產品附加值低,行業整體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這些均導致山東石材產業整體品牌競爭力仍然偏弱。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山東石材,未來可期。